莫迪放话认怂,背后另有隐情
日前,综合印度多家媒体消息,印度巴格利哈尔水电站已重新开闸,萨拉尔水电站大坝的三座闸门也已打开。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导致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印度马上指责巴基斯坦,随后出台包括驱逐外交人员、停发签证等5大对巴反制举措,还单方面暂停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以表对巴基斯坦的惩罚。
那为什么又突然宣布重新开闸放水呢?这背后另有隐情
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军事失利,印度被 “揍” 服了
显然,印度低估了巴基斯坦反击的决心与实力。据巴基斯坦军方消息,5月7日凌晨,印度发动所谓 “辛多尔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目标展开空袭。巴方随即发起军事反击,自2时至5时,巴方陆续击落印方5架战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战机、1架苏-30战机、1架米格-29 战机。要知道,“阵风” 战机被视为印度空军的王牌,此次折戟,无疑给印度军方重重一击。
第二个原因:自然条件,不得不开闸
近期,印度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天气,大量雨水汇集到水库,使得水库水位迅速上升。印度方面表示,为了确保大坝安全,控制大坝内的压力,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打开水闸放水。
当然,这是官方理由,从技术层面来说,合情合理,但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给自己找“台阶”,为自己的战略调整做铺垫。
第三个原因:国际规则,承受巨大压力
上文也提到了,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对印度河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做了详细规定。印度单方面暂停该条约,并切断对巴基斯坦的供水,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条约,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纷纷呼吁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也表达了对局势的关切,要求印度尊重国际规则。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印度如果继续无视国际规则,将面临更加孤立的国际处境。重新开闸,也是印度向国际社会展示其愿意遵守国际规则的姿态,试图缓解国际舆论的压力,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活动空间。
原因四:战略博弈,印度骑虎难下
印巴冲突看似是两国之间的局部冲突,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印度在这场冲突中,实则陷入了 “骑虎难下” 的困境。一方面,印度挑起事端,如果不继续行动,在国内民众面前无法交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社会,会对政府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冲突,印度又没有必胜的把握,巴基斯坦的强硬反击已经让印度尝到了苦头,而且巴基斯坦背后还有其他国家的支持。
印巴冲突背后,印度还有更大的局
尽管如此,印度也不会善罢甘休。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其一举一动都与周边地缘政治格局紧密相连。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印度一直试图在南亚确立绝对的主导地位,控制印度河水资源,便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此次巴基斯坦的强硬反击,以及国际社会的介入,打乱了印度的如意算盘。
而且,此次印巴冲突,大国博弈的影子也是若隐若现,比如美国、俄罗斯、伊朗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美国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试图将印度打造成其在亚洲遏制其他大国发展的棋子;而俄罗斯则与印度有着长期的军事贸易合作关系,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伊朗则是希望通过协调印巴冲突,提升自己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因此,印度在这场冲突中的决策,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大国的态度和反应。
说在最后,印巴冲突对南亚地区的稳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两座水电站重新开闸,只是冲突中的一个小插曲,但背后反映出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博弈,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未来,印巴双方能否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让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我们拭目以待。